高尔夫球爱好者热情高涨,羽毛球场地数量不断增加。
在各个社交平台上,羽毛球涨价的话题近期频频引发热议。供需短缺被认为是此次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。一方面是制作羽毛球的原料鹅、鸭“羽毛”稀缺,导致羽毛球供应量减少;另一方面是公众热情高涨。随着打球的人越来越多,“球”的短缺进一步加剧。
“打羽毛球”已成为不少厦门人闲暇时的热门活动。一些爱好者在本职工作之外组建俱乐部,就是为了寻找“玩伴”。近年来,鹭岛羽毛球场、羽毛球俱乐部不断涌现,这也体现了厦门人民对羽毛球运动的热爱。羽毛球价格的上涨是否影响了他们打羽毛球的热情?粉丝应该做什么?记者一一探寻。
为了寻找“球伴”,他组建了自己的球团和俱乐部。上周五晚上,天星羽毛球馆,疯燕疯狂羽毛球俱乐部经理白云和30多名球手在球场上尽情挥动球拍,“嘭嘭”的击球声传来,去了。当天,俱乐部共预订了5场(一场2小时,一场约6人)。白云表示,俱乐部目前拥有500多名高尔夫球手,每周约打10至15场比赛。 “今年巴黎奥运会,国家羽毛球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,激发了很多球友的打球热情。一些‘三天打鱼,两天打网’的球友也出来主动询问是否可以打球。”有什么比赛。”
市民高先生说,几年前他看了羽毛球比赛,然后去球场体验,渐渐地就迷上了这项运动。 “我现在几乎每周一到周五早上都会打高尔夫球,晚上只要有时间,我也会报名参加俱乐部组织的比赛。”他说。
IT项目经理A姐是一名业余羽毛球运动员。她创办了HW羽毛球俱乐部,管理着三个小组,总计约800人。她组建俱乐部完全是为了满足她个人的比赛需求。 A姐说,一开始她只在公司打球,由于各种限制,无法享受乐趣。后来,她开始在社会上寻找“玩伴”,结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。于是2023年1月HW羽毛球俱乐部成立。俱乐部实行AA制,租用场地和批量购买羽毛球的费用由球友平摊。 A姐还为俱乐部设计标志、服装等,举办羽毛球比赛。如今,A姐利用工作之余平均每周预订7场高尔夫球比赛。
高峰时段,羽毛球场都爆满。
越来越多的羽毛球馆开业,好时光“一遇难求”。在厦门,羽毛球俱乐部“遍地开花”,羽毛球馆的数量也不断增加。厦门集美区羽毛球协会主席沉玉环表示,据不完全统计,目前集美区共有羽毛球场242个,比两年前增加了20%左右。
A姐家住湖里区。她说,从去年上半年到今年8月底,仅她家附近就新开了7个羽毛球馆,其中一个是半个月前新开业的。
“两年前,大多数人想打羽毛球只能选择体育中心,但现在我们公司附近新建了很多羽毛球馆。”高老师说,公司位于中铺,附近5公里范围内有5个羽毛球馆。羽毛球馆,今年新开业了三个。
尽管越来越多的羽毛球馆开业,但场地却并不容易预订。高老师说,他大多数时候都会选择在公司附近的天岭羽毛球馆打球。去年,他在工作日去某个场地预约时,只要他愿意,通常都能预约到。然而今年,这个场馆的几个场馆经常被订满,好的时段“一遇难求”。高老师说他看不到周二和周四的晚间节目。有时很难订到,他就成功地在候补名单上。
今年,不少品牌羽毛球的价格都有所上涨。
羽毛球价格不断上涨。一些高尔夫球手选择人造羽毛球。人工羽毛球由于手感等原因并不被大多数球员接受。不过,目前天然羽毛球价格的大幅上涨,也给了人造球更多的市场。
张老师的公司是生产体育用品的,他本人也是一名羽毛球爱好者。他说,以前很少有人选择人造羽毛球(比如尼龙球),尤其是在健身房打球的人,但今年,他发现健身房里有一些高尔夫球手在使用人造羽毛球。在发现市场需求后,今年5月,张先生公司自有品牌正式推出尼龙球。他说,人造球便宜又耐用。从他公司目前的情况来看,尼龙球的价格比最便宜的鸭毛羽毛球的价格低三分之一左右。 “前两天,一位老客户一次性订购了5000管尼龙球,并表示以后可能每个月都会采购这个数量。”张老师说道。
同时,二手修球也有很大的市场。 “因为羽毛球价格上涨,我两个月前在闲鱼平台上买了3桶修复球,价格几乎比新球价格便宜40%到50%。”韩馨从学生时代就开始打羽毛球,每周打四次。打高尔夫球的频率并未受到球价上涨的影响。他说,通常羽毛球掉一两根毛就会被丢弃,但也有人会专门收集起来,修复后再出售。
记者在闲鱼、京东等网络交易平台上发现,修复球的卖家不少,产品涵盖多个羽毛球品牌。根据一些产品页面显示,废弃的羽毛球拆线、拔毛,然后重新插毛、穿线、粘胶后,可以作为修复球出售。
【数据】厦门三分之一参加体育运动的人打羽毛球
据《厦门日报》此前报道,厦门人热衷于打羽毛球。全市参加体育运动的人中,有三分之一的人打羽毛球。据不完全统计,目前约有10万人长期在厦门室内场地打羽毛球。厦门每年举办各类规模活动80余场,参加人数3万余人。
记者手记以体育为载体推动文化体育旅游融合发展
全民健身计划和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,为体育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。羽毛球作为一项门槛低、社会属性强的运动,在厦门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。厦门可以发挥优势,挖掘资源,积极探索以体育为载体,围绕赛事带动文化、体育和旅游融合发展,在为城市带来流量的同时,也带动经济增长。
(文/厦门晚报记者吴佳、见习记者吴熙媛摄/厦门晚报记者陈立新)